一些在犯罪侦查过程中使用心理战术的案例
2308人浏览
案例一:盗窃团伙瓦解
• 案件背景:
警方抓获了一个盗窃团伙中的一名成员小李,但是小李拒不交代团伙其他成员的藏匿地点以及作案情况,案件侦查陷入僵局。
• 心理战术运用过程:
警方了解到小李是团伙中相对年轻、比较重感情的一个人,而且很害怕被同伙认为是出卖他们的 “叛徒”。于是,侦查人员采用了离间计的心理战术。他们故意安排一名警员在小李能听到的范围内和另一名警员交谈,透露一些 “风声”,比如 “听说他们(指盗窃团伙其他成员)现在都在想办法把责任往小李身上推呢,觉得是他不小心被抓才连累大家,现在都在商量着要是脱身了怎么收拾他”。同时,在审讯过程中,侦查人员也有意无意地提及 “你的那些同伙现在可都在为自己打算了,谁还顾得上你呀” 之类的话。这让小李心里产生了极大的动摇,他开始担心自己一旦扛下所有,同伙不但不会感激,反而会怪罪他,自己还会面临很重的刑罚。
之后,侦查人员又换了一种温情的心理战术,跟小李聊起他的家人,说他的家人肯定希望他能改过自新,争取从轻处罚,现在坦白交代是他最好的选择,而且警方会保障他的安全等。在这种刚柔并济的心理战术轮番轰炸下,小李的心理防线最终被攻破,主动交代了盗窃团伙其他成员的落脚点以及多起未被发现的盗窃案件的作案细节,警方借此成功将整个盗窃团伙一网打尽。
案例二:谋杀案嫌疑人突破
• 案件背景:
一起发生在室内的谋杀案,现场证据有限,警方锁定了嫌疑人张先生,但张先生心理素质很强,在审讯过程中一直坚称自己与案件无关,并且表现得十分冷静,对警方的提问要么沉默以言,要么回答得滴水不漏,没有露出明显破绽。
• 心理战术运用过程:
侦查人员分析张先生是一个很自负、自尊心很强的人,于是决定采用激将法的心理战术。在一次审讯中,侦查人员故意引入了一些关于案件细节的错误信息,比如说是死者在临死前好像留下了什么对凶手不利的证据,而且警方已经掌握了关键线索,马上就能确定凶手了,只是在等最后的检验结果,“不过看现在的情况,估计这凶手也没多高明,很快就能揪出来了”。张先生听到这些话后,脸上虽然依旧保持镇定,但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屑,侦查人员捕捉到这个细节后,继续说道:“我们都觉得这凶手作案手法挺粗糙的,留下了不少马脚,估计也不是什么厉害角色。” 这彻底激起了张先生的好胜心,他忍不住反驳道:“哼,你们懂什么,我做事从来不会留下把柄,那现场哪有你们说的那么容易找到证据。” 这一句话就暴露了他对案发现场情况十分了解,而正常情况下如果他真的与案件无关,是不会如此清楚现场细节的。侦查人员抓住这个漏洞,进一步追问,最终张先生在自己的情绪失控下,交代了谋杀的犯罪事实。
案例三:诈骗案嫌犯招供
• 案件背景:
一个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被警方捣毁了一部分,抓获了其中几名成员,但主犯赵某一直负隅顽抗,一口咬定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小生意,不知道是诈骗行为,还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被别人骗了才参与进来的,妄图减轻罪责。
• 心理战术运用过程:
侦查人员观察到赵某在审讯过程中,每当提到他的家人时,眼神就会有些闪躲,情绪也会有细微的波动,判断他很在乎家人。于是警方采用了亲情突破的心理战术。侦查人员先是详细地跟赵某讲了讲他的诈骗行为给那些受害老人及其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很多老人因此郁郁寡欢,有的家庭甚至因为被骗走了养老钱而陷入生活困境。接着话锋一转,提到赵某自己也有家人,如果他继续这样拒不认罪,对他的家人会产生多么不好的影响,比如他的孩子将来可能会因为父亲有这样的犯罪记录而在上学、就业等方面受到歧视。而且警方还表示已经联系了赵某的家人,家人得知他的情况后也很痛心,希望他能勇敢面对,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赵某听到这些后,心理防线逐渐瓦解,陷入了深深的愧疚和自责之中,最终如实交代了整个诈骗团伙的组织架构、作案手段以及其他未归案成员的相关信息,帮助警方彻底破获了这起诈骗案。
案例四:系列抢劫案嫌犯落网
• 案件背景:
某城市发生了多起深夜街头抢劫案,嫌疑人作案手段相似,都是戴着口罩和帽子,持械威胁路人并抢走财物。警方通过线索锁定了嫌疑人王某,但王某到案后百般抵赖,矢口否认自己的犯罪行为,由于缺乏直接的目击证人,案件一时难以突破。
• 心理战术运用过程:
侦查人员分析王某是那种存在侥幸心理的犯罪分子,总觉得只要自己不承认,警方就拿他没办法。于是警方决定采用证据暗示的心理战术。在审讯时,侦查人员故意在桌上摆放了一些与案件相关的物品,比如在其他抢劫现场发现的类似作案工具的模型、嫌疑人所穿衣物的同款样式等,虽然这些物品并不是王某作案时实际使用的,但营造出了一种警方已经掌握大量证据的氛围。同时,侦查人员在询问过程中,时不时提到一些只有真正的作案人才知道的细节,比如抢劫地点附近的一些独特的环境特征(某个路灯坏了、路边有个特殊标识的垃圾桶等),但又不把话完全说透,只是用一种暗示的语气,像是 “我们都清楚那天晚上在那个路灯不太亮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这让王某心里开始发慌,他不确定警方到底掌握了多少证据,在这种心理压力下,经过几轮审讯,王某的心理防线被攻破,最终承认了自己实施系列抢劫案的犯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