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侦查技巧是如何应用的

8919人浏览
案例一:小区盗窃案侦查 • 案件背景: 某小区在一个月内连续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件,居民人心惶惶,警方介入展开侦查。 • 观察与信息收集方面的应用: • 环境观察: 警方首先对小区的整体环境进行勘查,发现小区有一处围墙比较低矮,而且周边的绿化植物较为茂密,容易攀爬且不易被发现,初步判断嫌疑人可能从此处进出小区。同时,在被盗住户的楼下,发现了一些杂乱且新鲜的脚印,通过对脚印大小、花纹以及深浅的分析,推测出嫌疑人大概的身高、体重范围以及所穿鞋子的类型。而且观察到部分住户的窗户防护栏有被撬过的痕迹,撬痕比较新,判断作案工具可能是小型的撬棍之类的硬物。 • 人员观察: 安排便衣警察在小区内及周边进行蹲守观察,重点留意那些穿着打扮与小区环境不太相符(比如穿着邋遢却在小区内闲逛,而非正常的访客模样)、行为举止可疑(频繁在单元楼门口徘徊、东张西望,却不进入楼内或者进入后很快又出来等)的人员。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有一名男子经常在不同单元楼附近出现,背着一个黑色背包,走路时会时不时观察周围住户的门窗情况,形迹十分可疑。 • 调查与追踪方面的应用: • 信息调查: 警方通过调取小区及周边道路的监控录像,查找在案发时间段内出现的可疑人员和车辆。根据对嫌疑人外貌特征的掌握,从监控中锁定了那名背着黑色背包男子的行动轨迹,发现他每次进出小区后都会朝小区西侧的一条小路走去。顺着这条线索,警方又去调查小路周边的情况,发现有一家废弃的工厂,推测嫌疑人可能将此处作为临时藏匿点或者落脚点。同时,向小区内的居民、保安等进行询问,了解是否见过该可疑男子,有一位保安回忆起曾看到该男子在小区门口和另一个骑摩托车的人交谈过,警方据此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寻找那名骑摩托车的人。 • 追踪技巧: 在后续蹲守过程中,再次发现那名可疑男子进入小区,警方安排专人对其进行徒步跟踪,保持一定距离并利用小区内的景观、停放的车辆等进行隐蔽。看到他进入一栋单元楼后,警方迅速在楼下及周边布控,待他作案后下楼时,成功将其抓获。同时,根据他的交代,找到了那名骑摩托车接应他的同伙,成功破获了这起系列盗窃案。 • 证据收集与分析方面的应用: • 证据收集: 在抓获嫌疑人后,警方依法对其背包进行搜查,发现了小型撬棍、手套等作案工具,与之前在被盗住户窗户防护栏上发现的撬痕相吻合,这些物证被妥善收集并标记好。同时,提取了嫌疑人的指纹,与在部分被盗住户家中发现的遗留指纹进行比对,证实是同一人所为。另外,收集了小区监控录像、保安及目击居民的证人证言等一系列证据,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 证据分析: 分析收集到的证据关联性,比如撬棍作为作案工具,直接关联到嫌疑人实施撬窗入室盗窃的行为;指纹证据证明了嫌疑人确实进入过被盗住户家中;监控录像清晰显示了嫌疑人在案发时间段进出小区以及作案前后的行动轨迹,有力地证实了其犯罪事实。并且通过对证据真实性的验证,排除了可能存在的误认等情况,确保这些证据能在后续的诉讼过程中发挥作用。 案例二:商业机密泄露案侦查 • 案件背景: 某科技公司研发的一款即将上市的新产品核心技术被泄露,怀疑是内部员工所为,公司向警方报案请求协助调查。 • 观察与信息收集方面的应用: • 环境观察: 警方对公司的办公区域进行了细致勘查,重点关注存放新产品资料的档案室、研发部门所在楼层等区域的安保情况,发现档案室的门禁系统存在一些记录异常的情况,有几次非工作时间段有刷卡进入的记录,但对应的员工却表示当时并未进入。同时,研发部门的一些办公桌上有文件摆放凌乱的迹象,好像被人翻动过。 • 人员观察: 通过与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配合,了解公司内部员工近期的工作状态、行为表现以及经济状况等信息。观察发现有几名员工近期的行为有些异常,其中一名员工原本工作态度积极,近期却频繁请假、上班时精神恍惚,而且经常在下班后还留在公司,行为举止略显紧张;还有一名员工最近消费突然变得大手大脚,与以往的经济水平不太相符。 • 调查与追踪方面的应用: • 信息调查: 警方调取了公司内部的监控录像,查看在核心技术资料可能被泄露的时间段内,那几名可疑员工的活动轨迹,发现其中那名频繁请假的员工曾多次出入档案室所在区域,且停留时间较长。同时,对员工的办公电脑进行了检查(在获得公司和员工授权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查看电脑的操作记录、文件传输记录等,发现那名消费异常的员工曾在下班后通过网络向外部邮箱发送过大量与新产品核心技术相关的文件。顺着这个邮箱线索,进一步调查该邮箱的注册信息以及收件方情况,锁定了一家竞争对手公司。 • 追踪技巧: 针对发现的可疑人员,警方一方面安排人员在公司内部继续秘密观察他们的后续举动,防止其进一步销毁证据;另一方面,对与案件相关的外部人员及那家竞争对手公司展开调查,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其经营往来信息、人员情况等,追踪是否有其他参与商业机密交易的人员,逐步扩大调查范围,理清整个泄密的链条。 • 证据收集与分析方面的应用: • 证据收集: 收集了公司门禁系统的异常刷卡记录、监控录像中显示可疑员工的相关活动画面、员工办公电脑上的操作记录和文件传输记录等电子证据,并且对这些电子证据进行了合法的固定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或被篡改。同时,收集了与泄密相关的邮件内容作为书证,以及对相关证人(如知晓部分情况的同事等)进行询问获取的证人证言,综合起来形成有力的证据体系。 • 证据分析: 分析证据关联性方面,比如电脑操作记录中发送核心技术文件的行为直接关联到员工泄露商业机密的事实;监控录像显示其出入档案室等关键区域的画面进一步佐证了其有获取资料的机会和行为;邮件内容则证实了资料的流向以及接收方情况。对证据真实性进行验证,通过专业技术手段确认电子证据没有被人为修改,证人证言也经过核实不存在虚假陈述等问题,从而保证证据的有效性,最终成功破获这起商业机密泄露案。 案例三:失踪人员案侦查 • 案件背景: 一位老人在公园晨练后迟迟未归,家属寻找无果后报警,警方迅速展开调查。 • 观察与信息收集方面的应用: • 环境观察: 警方来到老人经常晨练的公园,对公园的整体布局进行查看,发现公园有多个出入口,其中一个靠近湖边的偏僻出入口周边的地面有一些疑似拖拽的痕迹,痕迹延伸向公园外的一条小路。同时,在老人平时晨练的区域,发现了老人随身携带的保温杯,杯盖掉落在一旁,好像是发生了意外情况导致的。 • 人员观察: 询问公园内的其他晨练群众、保洁人员等是否看到老人当天的情况,有一位保洁员回忆起曾看到老人和一名陌生男子交谈过,男子穿着黑色夹克,戴着鸭舌帽,看起来三十多岁的样子。警方根据这个描述,重点留意公园内以及周边出现的符合该外貌特征的人员,同时调取公园及周边道路的监控录像,查找是否有这样的可疑人员出现。 • 调查与追踪方面的应用: • 信息调查: 通过查看监控录像,发现那名可疑男子在与老人交谈后,带着老人朝公园偏僻出入口方向走去,之后两人一同离开了监控范围。沿着他们离开的方向继续查看周边道路、商户等的监控,追踪其踪迹。同时,向老人的家属、朋友进一步了解老人的社交情况,看是否有可能与这样的陌生人产生交集,例如是否涉及经济纠纷、或者之前有没有提到过认识类似外貌特征的人等情况。 • 追踪技巧: 根据监控追踪到男子和老人最后出现在公园外不远处的一个小区附近,警方安排警力在小区及周边进行走访排查,询问居民是否见过这两人。经过不懈努力,有居民反映看到那名男子带着老人进入了小区内的一栋楼里。警方迅速对该楼进行布控,逐户排查,最终在其中一户找到了被男子骗至此处的老人,成功解救了老人,并将涉嫌拐卖的嫌疑人抓获。 • 证据收集与分析方面的应用: • 证据收集: 收集了公园内发现的拖拽痕迹、老人保温杯等物证,对这些物证进行妥善保存以便后续检验分析;获取了监控录像作为视听资料证据,清晰记录了嫌疑人与老人接触以及后续行动的轨迹;收集了保洁员、周边居民等证人的证言,从不同角度证实了案件发生的过程。 • 证据分析: 分析证据关联性,比如拖拽痕迹能证明老人离开公园的情况可能并非自愿;监控录像关联到嫌疑人的行为以及老人的去向;证人证言补充了案件中的关键细节。对证据真实性进行甄别,确保监控录像没有剪辑问题,证人证言真实可靠,从而使得这些证据可以有力地支撑案件的侦破和后续的司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