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7468人浏览
基本信息
• 身份:精卫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名叫女娃.
• 形象:其形象为鸟,“文首、白喙、赤足”,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嘴巴是白色的,脚是红色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故事起源与演变
• 起源:精卫的故事最早记载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北次三经》,原文为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演变: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转述了《山海经》中精卫的故事 。梁朝任昉撰的《述异记》则使用文学手法对精卫故事进行了补充和演绎,至此精卫神话的内容基本确定并少有变化.
相关传说故事
• 溺水而亡化为精卫:女娃到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而亡,死后其精魂化为精卫鸟,她痛恨大海夺走了自己的生命,于是发誓要填平东海,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投入东海.
• 追随赤松子化仙填海:据传说赤松子是神农时期的雨师,能够入火自烧来求雨,女娃一直追随赤松子左右,最后化仙而去。后来共工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水灾严重,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女娃则化身为精卫鸟,日夜衔木石以填海.
• 打抱不平被淹填海:女娃出外游玩时,看到龙王的儿子欺负别的小朋友,便站出来打抱不平,因此被龙王的儿子怀恨在心。后来女娃独自去海里游泳,龙王的儿子现真身兴风作浪,致使女娃丧生化为精卫鸟,她为了不让大海再夺走别人的性命,便日复一日衔来树枝和石头,想要将大海填平.
• 为父求药溺亡填海:神农带着赤松子和女娃在深山老林寻药,神农试毒虫后中毒,一位神仙告知女娃东海龙宫的还魂草能救活神农,但女娃前往龙宫求药遭拒,被海水淹没身亡,最终化身为小鸟立志填平东海.
• 勇斗黑龙后填海:冀州黑龙作乱,堵住壶关口、截住河水引发水患,差点冲走炎帝的五谷畦。女娃自告奋勇,拿着祖传的武器降龙宝绦前往除害,与黑龙搏斗,最终不敌,和耕柱子双双毙命。女娃感到内疚,化为精卫鸟,每天从发鸠山上衔着精木枝和小石子投向东海,希望填平海洋,压死黑龙.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精卫填海的行为展现了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 复仇与抗争的意志体现:精卫因溺死东海而对大海充满了怨恨,她通过填海的方式来表达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夺去她生命的大海的复仇,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面对自然的强大力量时,不甘屈服,敢于抗争的精神品质.
• 对生命的珍视与执着:女娃的溺亡使她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她化为精卫后,依然执着地想要填平大海,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重生的渴望,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牺牲与奉献精神:精卫为了填平大海,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这种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它教育人们要懂得为了集体利益和他人的幸福,勇于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 诗词:如明代夏完淳的《精卫》“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以精卫自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不屈意志.
• 小说:如安武林编著的《精卫填海》,以精卫填海的故事为蓝本,进行了文学创作,展现了精卫的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