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姬
1167人浏览
瑶姬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位具有丰富内涵和传奇色彩的女神,以下是关于她的详细介绍:
起源与身份演变
• 起源:瑶姬的故事最初源于《山海经・中次七经》中的䔄草神话,书中记载帝之女 “女尸” 刚到出嫁年纪便夭亡,其精魂在姑媱山上化为䔄草,吃了或佩戴它的人会被人喜爱,这是瑶姬故事的神话原型.
• 身份演变:战国时期,宋玉在《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将其描述为天帝之女瑶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楚怀王曾梦到与她相遇 。到唐代,道士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中对其故事进行改造,使瑶姬成为西王母的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云华上官夫人,并赋予她助禹治水等业绩,将其纳入道教神系.
传说故事
• 与楚怀王的梦遇:楚怀王到高唐游玩,白天睡觉时梦到与瑶姬相遇,瑶姬自称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宋玉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高唐赋》,后来又作《神女赋》,讲述楚襄王也梦到神女,但神女拒绝了楚襄王的追求 。
• 助禹治水:瑶姬学道有成,在天上居显要职位。大禹治水至巫山时,遇大风地动山摇无法施工,瑶姬同情受灾人民,敬佩大禹治水精神,便将驱神役鬼的法术传授给大禹,止住妖风,并派遣侍臣狂章、虞余、黄魔等人帮助大禹凿通巫山。之后她还对大禹作了详细的指示,交给他一卷治水的仙书,并再派侍臣去帮助他,最终大禹成功治理洪水。因留恋巫山景色以及与当地人民的情谊,瑶姬便留在巫山,化为神女峰,其侍女也化为巫山十二峰.
• 巫峡白鹤:瑶姬从小喜欢与仙鹤为伴,一次远游东海未归,王母欲处置她,仙鹤告知瑶姬使其应付过去。后来王母给仙鹤喂了哑谷,使其不能说话,瑶姬为此难过。后来瑶姬十二姐妹下凡到巫山,也将仙鹤带来巫峡,从此巫峡便有了白鹤.
人物形象
• 外貌形象:宋玉在《神女赋》中描绘瑶姬相貌举世无双、绰约不凡,皮肤温润白皙,眼眸明亮有神,眉毛舒展弯曲细长,嘴唇鲜艳如朱砂。在衣着上,她穿着彩绣的丝质衣裙,如翡翠鸟展开翅膀,又戴着玉佩,走起来缓慢轻盈.
• 气质形象:瑶姬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她身为神女,既有温柔婉约之美,又有端庄矜持之态。在与楚怀王、楚襄王的故事中,展现出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气质,令人难以捉摸.
• 变化无方:瑶姬并非胎生,而是西华少阴之气凝聚而成,没有固定的外形,既可以人的形态出现,也可化为云雨、白鹤或游龙.
文化内涵与影响
• 文学意象:自宋玉创作《高唐赋》《神女赋》后,“巫山神女”“云雨” 等相关意象成为中国文学中描写情爱的专有语汇,也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意象之一,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热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原型.
• 宗教意义:在道教中,瑶姬被纳入神系,成为布道度人的道教圣人,其助禹治水等传说也体现了道教中神仙济世救人的思想,对道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民俗信仰:瑶姬被楚人世代祭祀,建有 “朝云” 庙。在巫山县,当地农历七月初七为神女节,妇女会到神女庙祭祀祈福。这些民俗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瑶姬的崇拜和信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 审美心理体现:宋玉对瑶姬之美的描写,积淀着中华民族女性美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她的形象成为了人们心中美女的典范,影响了后世对女性美的评判标准.